近年公共住宅議題風起雲湧,目前為止也已有不少量體釋出;那麼雙北市現階段的推動進度到哪裡?回顧相關議題之濫觴,確實源於高房價;然即便如此,想紓解高房價問題,不能只靠廣辦公共住宅一項…

近年公共住宅議題在台灣風起雲湧;從上屆地方首長選舉到去年總統大選,都成為候選人的重要競選承諾。是故,公共住宅的推動進度,外界肯定相當關心,其中當然又以雙北市部分最受關注,畢竟台北居最不易;尤其前幾年房價狂飆,雙北市房價所得比破表,購屋或租屋負擔都異常沉重,公共住宅無疑成為許多無殼族的最後希望。
公宅議題 近年風起雲湧
台灣的公共住宅政策受到注意與重視,的確和高房價現象息息相關。不過公共住宅真的是高房價問題的解藥嗎?以下我們將簡單回顧這幾年公共住宅議題的濫觴與發展,也匯整了雙北市的公共住宅推動進度,讓您一次完整了解與掌握。
首先,先帶您一同瞭解,目前為止雙北市公共住宅的興辦進度。先看目前已完工並招租中的部分;台北市目前有大龍峒、景文、永平、行天宮站、萬隆站及去年初完工的興隆一區(詳細位址及供給戶數詳見表一)。
先前一度也釋出招租之四處捷運聯開分回戶共五七○戶(港墘、台北橋、小碧潭及龍山寺站),則因為引發不小爭議,今年五月已公告暫停招租。至於新北市方面,目前已釋出的有三峽北大、永和秀朗派出所、三重(共三處)、中和及永和共七處(詳細位址及戶數詳見表二)。
目前雙北共十三處公營住宅,出租率相當高。根據北市都發局公開資訊,截至七月底止只有三十二戶公宅還待租中;新北市則除三重三館七月抽籤、上月底進行選屋及簽約外,其它都已是滿租狀態。由此可見,儘管外界對於公宅租金仍有不少的批評,但畢竟相較於市價仍低,且相對較有保障,因此需求量其實不小。
的確,從當初馬政府將共五處土地釋出、交由雙北市府接手興辦至今六年時間,共已釋出逾一千七百戶的公宅,但佔全國住宅量的比例還是偏低。而包含柯文哲、朱立倫乃至蔡英文,當初競選期間皆承諾廣辦公宅,蔡、柯兩人更都提出有具體數字的支票,因此興辦中的公宅確實不少。
台北市部分計有興隆二期、健康段、青年段(一、二期)、東明、明倫及奇岩公宅共七處(詳細位址戶數及進度詳見表三);新北市興建中或將取得者則有新莊新豐、永和中正橋派出所、新店央北、板橋府中及林口世大運選手村等(詳細位址戶數及進度詳見表四)。


雙北興辦公宅 方式差很大
雙北市近年釋出不少公共住宅,興辦方式卻有很大差異。台北市基本上是採取較正統的方式,也就是直接編列預算覓地興建;奇岩公宅稍特殊,是市地重劃後政府取回土地直接興建。
新北市則號稱採多元方式推動,除購地興建外,也透過區段徵收或公共建築重建取得;如三峽北大公宅是區段徵收安置社區中的部份量體,永和及板橋府中青年宅則是舊眷舍改建,其中永和公宅舊址郭台銘父親還曾住過。
永和兩處派出所(秀朗及中正橋)則一如其名,是舊派出所改建增加的量體。興建中新莊新豐屬容積獎勵(大豐紙廠變更)之捐贈公益設施,新店央北則為區段徵收取得土地興建,類似北市奇岩公宅。
只有中和及三重(三處),是中央撥用的土地直接興建。不過這兩地共四處公宅是採取BOT方式興辦,當中過半量體,得標商可自行處分(出租或銷售),導致遭相關民間團體撻伐。

公宅議題因高房價而起,惟近年推動過程中,仍遭遇不小阻力。
社宅聯盟:政策成績補考中
近年倡議興辦公共住宅最力,由多個相關社運團體組成的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發言人(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)呂秉怡就指出,目前為止雙北市確實都已釋出一定量體的公共住宅,但社盟認為成績還是不及格、需補考再加強。
主要原因,一是行政效率不彰,讓推動進度持續延宕,加上公宅必須歷經規劃、招標等過程,因此得等到真正動土了才算數。二來,則還是興辦方式有問題。
呂秉怡指出,公宅也好,社宅也罷,基本上都帶有高度的社會福利精神;換言之,這是政府保障人民居住需求乃至權利的政策體現,實質則以照顧弱勢為優先,有足量者再擴及一般大眾。
但先撇開雙北市當初興辦公宅的動機,是想吸引年輕人回流,新北、台中市採用的BOT,甚或是花東的賣斷式青年宅,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社會住宅,因為這等於把國有土地變成私人開發商獲利工具,賣斷式住宅更無法避免任其流入市面,淪為有心人士套利的工具。
租金訂定 承租人能力為準
此外,租金訂定也是需再檢討的部分。以台北市來說,郝市府時代是訂七折,目前柯市府則以八五折為基準;北市都發局表示。八五折有其估算基礎,也有考量財務問題,最後則由市府高層決策裁示,至於弱勢戶租金部分,目前則採取透過社會福利經費另予補貼的方式。
呂秉怡則指出,剛修訂的住宅法規定,政府必須在兩年內完成(公共住宅之)可負擔租金評估,因此調整公宅租金勢在必行。

社盟發言人呂秉怡指出,新版住宅法規定,公宅租金應以租賃者收入(經濟能力)為計算依據。
而據了解,柯文哲也認同(公宅租金)應考慮承租人的收入水準,市府籌辦的居住正義系列論壇將會進行相關討論,未來也會朝向以租賃人收入水準的方向訂定租金,但也將考慮公宅的區位等因素;畢竟同樣是公宅,市中心和郊區的機能等條件仍有差異,租金不宜完全一致。
小英社宅支票 兌現難度高
除了雙北市外,蔡英文政府競選期間拋出的八年二十萬戶社宅支票能否兌現?也是外界關注焦點。這個由內政部政次花敬群主導的政策,主要透過三大方向實踐:一是直接購地興辦,也就是上述雙北市推動中的部分,這方面問題還不大;問題較大的,其實是透過容積獎勵及包租代管這兩部分。
呂秉怡分析,包租代管雖立意良善,但先天條件不足;畢竟現階段台灣租屋市場甚至比買賣市場還不健全,在多數房東沒繳稅,專業代管業規模又甚小之下,想透過此方式逼出空屋、補社宅之不足,恐怕是緣木求魚。
透過都更給予容積獎勵,再收回做公宅,難度更高。一來現階段社會大眾表面上已不反對公宅,但還是存在避鄰效應,也就是蓋哪裡都行,就是不要蓋在我家旁邊;因此建商如想取得容積獎勵,也會盡可能透過其他管道。再者,從稍早永春案再度證明,都更過程曠日費時;以目前台灣社宅政策還在基礎的衝量階段當下,想透過都更容積獎勵取得社宅,只怕是緩不濟急。
總的來說,呂秉怡認為,小英推動社宅,只能說是有誠意,但天不時、地不利、人也不和,支票要兌現,難度非常之高。
因高房價而起 非解決藥方
回顧這近七年來台灣的公共住宅從議題討論、政策成形到實質推動,確實是起源於高房價;畢竟就是先前房價飆漲,讓弱勢居住難題被凸顯放大,才讓公共住宅成為成文政策。不過這並非表示,興辦足量公宅,就能解決高房價問題。
因為公共或社會住宅,旨在保障弱勢者居住需求,精神偏向社會福利,非關市場機制。而高房價之形成,基本上仍是市場機制運作的產物;至於過去五年的台灣,則是過多資金簇擁,加上民眾消費力(薪資)原地踏步,甚至實質倒退所致。
正所謂『解鈴仍須繫鈴人』;政府興辦公宅,或許能稍紓解高房價問題產生的民怨,但卻非解決此一問題的處方。真正的做法,還是引導民間游資,進行和生產活動直接相關的投資,活絡產業,再透過適度的租稅改革,讓經濟成長果實能夠全民同享。這樣一來,受薪階級購買力才有機會提升,購買力提升了,房價自然就能得到支撐,高房價問題才會獲得真正的舒緩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